发布日期: 2021-11-04 字体:【大 中 小】 |
11月4日上午,谷城农技中心召开专题会议,传达县十五届党代会精神,号召系统全体干部职工,围绕“农业特县、生态美县”建设,抓紧做好当前秋冬农业生产四篇文章。 立足抗灾抓秋播。藏粮于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。2021年,全县投资8020万元,计划在南河镇、石花镇建设高标准农田4.01万亩,10月底全面启动,12月底竣工验收。藏粮于技科技兴粮。推广 “稻麦174”“麦玉155”吨粮模式,充分挖掘粮食单产能力;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,提升种植效益。围绕小麦多用途多功能开发,示范推广啤酒酿造专用黑小麦宛麦20,落实订单生产5万亩。藏粮于民培育新型主体。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276家,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中代耕代种、生产托管等服务带动作用,把小农户纳入农业现代化体系。全县正抢抓晴好天气,全力抢播,预计到11月中旬,落实秋播面积40.6万亩。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。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、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、襄阳市农科院,组建专家团队,建立“月碰头、季调度、季通报、年总结”调度机制,定期召开推进会,协同推进。结合谷城实际,提出“稳定传统木腐型香菇木耳、拓展工厂化代料金针菇和发展新型草腐性大球盖菇”产业发展思路,按区位和资源优势统筹布局。五山镇、紫金镇、赵湾乡等地以干香菇为主,主攻出口创汇;城关镇以工厂化代料金针菇为主,重点保障“菜篮子”;汉江沿线优质稻产区以大球盖菇生产为主。以中国有机谷食用菌产业园为依托,发展“公司 企业 农户”模式,建立一个国家二级菌种研发中心,带动发展百万棒生产能力的集中制棒原料企业5—10家,用2—3年时间,形成年6000万棒以上生产规模。支持开展食用菌产品“二品一标”认证,推行订单生产,控制农户风险。建立村、企两级冷链物流保障体系,全县保鲜库达到70个,冷链物流车辆12辆,实现鲜品产量13万吨,产值10亿元。 做强做优茶叶产业。抢抓时节,整建老茶园,建设新茶园,形成以五山镇、紫金镇有机茶产区,以薤山、赵湾乡高香茶产区,以盛康、茨河、南河优质茶产区;加强优质品种推广。新建茶园全部种植福鼎大白和中茶108。到2025年,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,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万亩以上,茶园绿色防控率达到90%;开发新茶品。在优质绿茶基础上,发展红茶、黑茶等新品系,茶叶总产量突破2万吨,机械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水平全省领先;加快品牌培育。在玉皇剑、汉家刘氏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薤山叠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础上,将“襄阳高香茶”培育成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,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,“让一片茶叶美了山、绿了水、鼓了群众腰包、富裕了乡村”。 打造“一村一品”建设。加大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,围绕“优质粮”,稳定推广“稻 麦”“麦 玉”连作、优化推广养大虾为主“稻 虾”共作和“稻 菇”生态循环等17种绿色高产高效种养模式。稻菇生态循环高效模式,利用水稻秸秆栽培草腐型食用菌大球盖菇,菌渣充分腐熟后直接作为有机肥施入稻田,减少水稻化肥施用量10%以上;水稻秸秆腐熟后病虫害基数降低,减少农药施用量5%以上;亩产大球盖菇1500公斤,水稻 650公斤,带动秸秆还田率 1:10,亩平增收1000元。茶产业,持续推进“襄阳高香茶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困难户”等10种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发展模式;大力推广生态土鸡“553”、 蛋鸡“124”和肉牛“场床一体”等8种标准化养殖模式。先后从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武汉等地为县域内260多家土鸡养殖户及1164户巩固脱贫户,引进苏禽、淮南、固始、江汉、洪山等优质鸡苗92万只,辐射到8个乡镇127村,及时跟进做好技术服务,土鸡成活率达到90%以上。服务“生态美县”,围绕“五谷”丰登,开展农旅融合服务,深化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。通过开展“一村一品”个性化服务,率先形成70个左右的专业村。 通讯员:张华龙 杨春林 来源:谷城县农技中心 责任编辑:杨守荣 / 编审:翟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