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 2022-08-10 字体:【大 中 小】 |
为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石花镇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,将农家书屋与“三爱工程”融合发展,建设集“爱心食堂”“爱心教室”“爱心作坊”、农家书屋等为民公共服务多功能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。近日,武汉大学数字乡村文化建设调研实践队队员杨卓欢、谢信芝、唐一航前往石花镇将军山村、殷畈村、五家洲村、凉水井村开展调研。 在将军山村的“爱心教室”,许多学生志愿者正在参与书籍整理工作,这里读书氛围非常浓厚。恰遇石花镇党委书记熊伟下乡走访指导。熊伟与队员们热情交谈,并表示:“农家书屋要发挥作用,就要更接地气,要下楼,改变以往束之高阁的问题,所以我们把农家书屋放在大厅、放在一楼,放在群众能看到的地方,提升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。” 队员们在殷畈村调研了解到,爱心教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共建,合二为一,不仅延续了阅读功能,还赋予了农家书屋新的文化效用。农忙的时候,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看管,就可以送到爱心教室来。针对放学或节假日无人看护的特殊家庭的孩子,爱心教室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环境,还有志愿者进行课业辅导,促进他们身心健康。 “农家书屋不单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,还能间接创造经济价值。”在谈及数字化农家书屋时,五家洲村新型职业农民王昆向实践队队员们讲述了他的经历。 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,王昆在进行灵芝种植时,发现本地土壤存在黏度高、透气性差等问题,这让他很是苦恼。而在数字农家书屋中的书香荆楚app上,他找到了有关土壤改良学和植物生长学的相关书籍,于是按照书中方法测量土壤的湿度、温度、硬度和酸碱度,重新调配土壤比例,改良四个灵芝大棚,实现1.5倍收益增加。文化赋能乡村,数字点亮书屋。电子阅读平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,提供农业科学知识,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,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。 科普万里行,助力乡村兴。在凉水井村的农家书屋,实践队的队员们发现许多科普类书籍。据了解,凉水井村有省科协的队伍在此帮扶,为解决孩子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问题,省科协捐赠了1000多本科普读物和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,充实孩子们的阅读内容。除此之外,帮扶队还修建了科普长廊,目的是营造科普氛围,激发孩子们的兴趣,让他们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,从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,一步一步地成长。 省科协驻凉水井村第一书记熊红星表示,现在农村的物质问题基本解决,但是在精神层面上,老人的养老问题、孩子的教育问题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现在重点开展的“三爱工程”,就是把老人、小孩作为帮助的重点人群,将乡村工作的温度体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 在石花镇政府,实践队与镇长周清源交流了解相关情况,“石花镇目前围绕‘强化公务服务功能,提升公务服务能力’这个宗旨,石花的理念就是缩小办公椅,增加百姓灯。尽量在保持它基本的行政功能运转的前提下,把空间节省出来用于我们服务群众的功能。最大化地把我们的空间、我们的资源发挥到极致,用于群众的需求。” 作为武汉大学校友,周清源寄语实践队员:“在大学要把学习基础打牢,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辩证的思维方式,这个在大学中是至关重要的,并不在于知识学到了多少,而是在于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、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。这个体系的构建在以后参加工作当中更加重要。” 在石花镇,农家书屋瞄准群众的便利与文化需求,以丰富的书籍、优良的环境让阅读之光闪耀在村民的心头;“爱心食堂”聚焦就餐困难的老人,以公益食堂打造爱心奉献平台;“爱心教室”关注留守儿童,给儿童的成长插上翅膀;“爱心作坊”帮助不能正常就业的妇女,以灵活的就业时间和简单快捷的工作帮助她们顾家增收两不误。该镇盘活农家书屋,共创“三爱工程”,以人民为中心,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“三爱工程”的种子在石花的土地上开出幸福之花。 通讯员:唐一航 谢信芝 来源: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:杨守荣 / 编审:翟竞 |